2024年7月21日至28日,华中农业大学赴湖北省监利市、云南省元阳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及云南省元阳县。实践团深入调研了监利“稻鸭虾”及元阳“稻鸭鱼”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实施情况,切实开展了双边反馈工作。
初探监利:“双水双绿”显成效
实践的第一站设在湖北省监利市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基地,团队重点考察了“双水双绿”试验田所采用的“稻鸭虾”共生模式。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基地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对“稻鸭虾”这一绿色生态农业模式有了初步了解。该模式利用稻田为鸭子和虾提供生存空间,鸭子和虾的活动又能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显著提高了农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团队成员们亲眼见证了双水双绿试验田带来的效益,并学习了田间管理的相关技巧,深切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
图为“双水双绿”基地中种养的田块。 范于涛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认真聆听基地技术人员(左二)对全谷黑米的讲解。 许佳 供图
走进新沟镇:乡村振兴见成效
在监利市新沟镇及周边城镇的走访中,团队进一步了解到“稻鸭虾”模式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实际变化。随着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和作物产量的提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乡村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团队在与居民交流中感受到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切认同。然而,团队也发现特色农产品如全谷黑米的宣传推广仍有待加强,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促进产品的市场拓展。
图为团队成员范于涛正在向新沟镇居民调研。 江雯勤 供图
转战元阳:农企合作创新引领
结束了在监利的调研后,团队转战云南省元阳县,对呼山众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探访。在访问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不仅被公司的荣誉墙所震撼,更被其创新的农企合作模式和产品全产业链的构建所折服。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向农户提供鸭苗、鱼苗及技术支持,待农产品成熟后再进行回收加工,并在公司旗下的哈尼哈巴品牌店进行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同时,公司正逐步建立一系列食品加工厂,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把控,确保产品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这使得元阳县的“稻鱼鸭”共作模式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成熟产业链。这一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与公司张正雄(左一)副总经理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 宋菊凤 供图
梯田考察:感受生态农业魅力
在公司负责人谷敏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还参观了“稻鸭鱼”互作梯田、鱼苗孵化基地和加工厂建设现场,亲眼见证了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位于半山腰的养鱼基地和梯田上的稻鱼鸭共生系统,不仅展示了生态农业的美丽画卷,更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团队成员发现,元阳县的“稻鸭鱼”模式与监利市的“稻鸭虾”模式不同,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利用鱼类的松土除虫、鸭子的除草施肥功能,与水稻种植形成良性循环,既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作物品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种植的红米,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再加上良好的宣传与营销模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谷敏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了当前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产品的人工成本与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市场竞争力;二是由于工作环境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这些问题引发了团队成员的深思,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所见所闻带回学校,通过学习和研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图为呼山众创农业有限公司谷敏经理为团队成员讲解“稻鸭鱼”生态种养模式。 王金峰 供图
图为用“稻鸭鱼”生态种养模式的农产品作为食材制作的哈尼族特色佳肴。 许佳 供图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在哈尼哈巴体验店门口合影与谷敏经理(左三)合影。 范于涛 供图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激发了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热情。通过对两种模式的调研学习,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感带回学校,继续深化理论学习,同时积极关注乡村发展动态,为将来投身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此外,团队成员也正在积极分工进行调研结果的整合,有望以双边反馈的形式实现取长补短、互利共赢。(通讯员:陶莹)